李睿:助力学科建设 反哺教学工作 践行育人使命

发布时间:2019-03-05发布者:陈文樑访问量:2042

在采访李睿老师之前,采访团队有一些顾虑,因为这次采访的对象是一名科研标兵。李睿老师,上海财经大学毕业,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2016年来我校工作。手里拿着他近三年的科研成果简介,发现他所研究的领域是统计学,发表的论文大多数都在国际期刊上,连题目都很难理解。但当我们对面交流时,原先所有的顾虑立即烟消云散。李睿老师为人开朗、热情健谈。交谈中,李睿老师的语速并不快,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晰、语言严谨,体现出一名理科教师的特点。在和李睿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感到科研标兵称号不仅是李睿老师科研成果的体现,更是因为他把科研理念和成果转化和运用到学科建设、课堂教学和科研育人等各个环节,为统计学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筹建新兴专业,助力学科建设

2018年,我校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国际经贸规则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就是由李睿老师主要负责申报的。谈起申报新专业,李睿老师剖析和讲述了大数据专业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意义。近年来,互联网发展促进大数据在各个领域迅速积累,数据已经成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我国从事数据分析的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稀缺,多份人才报告称未来几年大数据人才的大缺口有几十万到上百万。国家工信部制订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高校探索建立培养大数据领域专业型人才和跨界复合型人才机制。2017年初教育部已批准国内35所高校设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对于上海来说,要建成金融和贸易中心,都需要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然而,此前上海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仅有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显然这个数量不能满足上海高速发展对数据科学人才的需求。为了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李睿老师和申报小组积极筹备“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申报,希望能为数据科学人才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

申报新专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统计与信息学院专门设立工作小组开展新专业申报工作。从起草论证报告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撰写课程设置计划到邀请专家评估和论证。每一项申报新专业具体工作,李睿老师都亲力亲为。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在反复的论证和修改中,申报小组于20179月提交了申报材料,并经过审核和公示环节,终于在20183月成为全国第三批获教育部批准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本课专业的大学之一。面对这一成绩,李睿老师谦虚地说:“新专业申报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新专业申报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开展新专业筹建工作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新专业获批后,学院立即启动了新专业相关建设工作,李睿老师带头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平台建设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基于大数据专业同时需要具备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三方面的知识,学院从数学系、统计系和信息管理系中抽调相关专业的老师组建数据科学系,并通过向其他院校调研学习和讨论,研讨确立了初步的课程体系;在师资队伍上,无论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还是专业结构都很合理,同时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学科建设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旨于培养建立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学者型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人才队伍;同时,新专业依托商务大数据研究中心,开展实验课程的建设,并积极联系实习实践基地为实践课程作准备。经过半年的筹备工作,201810月,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系迎来了首批32名新生,新专业的申报和筹建工作圆满完成,逐步走入正轨。李睿老师说:“现在新专业建设才刚起步,很多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我对这个新专业充满信心,希望团队能在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中加油干吧。”

  

拓展理论知识反哺教学工作

李睿老师在申报新专业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与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是息息相关的。他认为,科研能力是一名高校教师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所谓学高为师,就是不仅需要有高尚的情操,同时也需要有扎实学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才能更好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进校以来,李睿老师始终潜心学术,探寻统计学科前沿问题,在复杂数据的统计建模、推断理论和应用研究等领域开展研究,基于实际数据建立模型,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果,合理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

近三年时间的专心研究,李睿老师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和荣誉,已有 7 篇论文被《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tatistics》和《StatisticaSinica》等统计学国际知名SCI检索期刊接收发表,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和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各 1 项。在众多成果和荣誉面前,李睿老师表示:“荣获科研标兵称号是对我科研工作的激励和肯定,入校工作的三年是我持续学习和研究的三年,也是不断成长和收获的阶段。感谢学校和学院营造的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平台,感谢学院领导和同事给我的帮助和鼓励。另一方面,学校有很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非常优秀的老师,我需要向大家学习的方面还很多。”

在科研工作取得系列成果的同时,李睿老师充分认识到,科研不仅是对自己在所学领域的探索,更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提升,但作为一名教师,最根本的使命还是教书育人。科研工作要为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服务,要通过科研反哺教学。科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他希望学生能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达到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李睿老师一直在探索如何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环节,重点从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指导三个环节作了尝试。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照本宣科,把该领域前沿学术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增加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是思考是否基于科研成果进行教材的编写,让教材内容紧跟学术发展动态,并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最后是在学生考核环节,特别是针对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和毕业设计环节,应该更加突出科研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注重因材施教践行育人使命

在课堂教学中,李睿老师倡导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同,李睿老师的课堂教学得到学生的好评,评教分数优良。李睿老师说,对于统计学和数学这类基础课程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文科专业学生或理科专业学生、公共课或专业课,教学的要求、内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在公共课上,李睿老师会更加注重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课程所学内容,能在实际生活中帮助理解和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在专业课上,李睿老师希望学生不仅能达到上述要求,更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应该从理论学习和公式推导等各个环节对自己提高学习要求。

除了日常教学,李睿老师还参加学院竞赛团队的指导工作,并把它作为育人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每年我校有许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李睿老师总是挤出时间在竞赛前参加学生的集中培训和指导工作。面对部分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学生,李睿老师首先会以介绍或讲授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其次,由于竞赛的特殊性,李睿老师更多要求学生在宏观层面上掌握研究思路,而不是局限在细节上。在指导过程中,他会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要实事求是,特别是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的诚信和树立严谨的科学观和价值观。这一点不仅与竞赛有直接关系,更有益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采访最后,李睿老师分享了自己教书育人的体会。他说:“我的教师生涯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学习,我不仅把教师看作一个职业,更把它当成一份事业。”近年来,统计与信息学院发展迅速,成功申报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点,2018年学院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校总量的58%。李睿老师说,学院的快速发展给了大家更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周围有许多像他一样充满激情、爱岗敬业的同事,这也是他继续努力奋斗的动力。今后希望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以更优异的成绩践行自己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