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靠干劲 爱拼才会赢

发布时间:2016-09-08发布者:系统管理员访问量:2106

  

  

上海市领军人才、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专家黄建忠教授是个大忙人,我们趁着中午时间叩门拜访,见缝插针做个采访。他沏上一壶茶,边喝茶边谈工作是他的待客之道,对同事、学生常常如是。再忙再累,他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乐观积极且充满“正能量”。
  记:自您担任院长以来,主要在哪些工作上取得了新进展?
黄:在学校领导下与同事们通力合作,在学科建设方面,完成了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的申报工作,将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研究院更名为国家开放和发展研究院;在全国发起设立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青年论坛,并将常设秘书处落在我校;应用经济学列入上海市高原学科建设高原学科(一类学科),以中国自贸区建设为牵引,建立整体的高原学科,争取了2800万元的建设经费;在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获得一项中宣部“马工程”项目子课题,对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繁荣发展我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记:成绩显著,但过程也一定充满艰辛吧?
  黄:是的,以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申报为例,“大宗商品”本来不是我的研究方向,因此我自己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研究。前前后后两个半月的时间,我们的团队几乎每天都要改一稿,每句话、每个图都要细细斟酌。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在办公室,一天平均只休息四个小时,十五、六个小时在电脑前,花了不少心血。桌上放着两包烟,五个打火机,现在想来真有些不堪回首。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拿下了项目,给了我们巨大的鼓励。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项目本身,而是通过实现零的突破克服了畏难和不自信的心态,让大家看到只要坚持,我们是能够把事情做成的,我对我们的学科队伍很有信心。
  记:成绩获得和改革创新紧密关联,学院在内部体制改革上是如何破题的?
  黄:我刚来国际经贸学院的时候,学院只有5个专业,典型的教学型的办学模式,没有学科的概念。现代大学的办学方针应该是院系体制,以系为主建设二级学科,由学院统筹发展一级学科。如果没有系,每个人的教学科研是单一的、分散的个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团队集体奋斗的科研时代,要让每个老师都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因此我们进行了组织变革,成立了三个系,改革后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如今三个系的队伍的战斗力很强,纵向、横向课题都有明显的增加。
  另外,我们率先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中咨询、辅助决策的作用,多倾听教授们治学的意见和建议;在录用新人的体制方面也有改革,所有“新人”都要先过系这关,由全系老师听课,每人一票表决权,过了2/3再到学院层面,最后递交教授委员会。人事制度改革旨在让所有教师都有参与感,并且要有责任感,以此帮助年轻人的成长。此外,我们通过激活非常设科研机构(世界经济研究所、文创产业研究院、现代商务发展研究中心),以任务招标的方式,让教师自主组建团队PK,并与学院签订协议。我们也鼓励和资助每个教师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预研究课题,每个项目资助1-3万。这样,在学院基本上作到全覆盖,每个教师都能有团队归属感。让每个人感到科研的动力和压力。
  记:是怎样的动力驱使您克服重重困难推进落实做好这些工作的?
  黄:我觉得一方面是事业心和责任感。学校把我引进来,我自然想要为学校做些什么,要为学校发展出力。正所谓“不虚此行、不负此心”吧。另一方面是学校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信任、鼓励和支持,让我能够咬牙坚持、突破困境。
  记:结合工作实际,您对于党委日前下发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有何体会?
  黄:《综合改革方案》战略方向是“如何办好现代大学”,即学校整体的组织建设、机构设置、学科布局,要有“一盘棋”的设计。当然,在大战略、大方向、高标准下,还要扎实做好基础工程,这就包括院系体制调整建设,常设和非常设机构的激活,还应人尽其才,发挥每个老师的长处。这其中领导班子要起到表率作用,金杯银杯不如大家口碑。我也是一直这样鞭策自己。只要你带头干了,别人都会跟上。大家一起干了,就会出成果。一路过来,虽然辛苦,但看到事业的起色,也是一份快乐。在学校综改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要有一席之地,要敢于拼搏。凡是兵家必争之地,必须要有我们的声音;凡是战略角力高台,必须要有我们的身影。不管是输是赢,都要往这个方向努力,争取早日拿下博士点。
记:您是如何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的?
  黄:我们的青年教师、学生都很可爱。年轻教师来到这个学校都想发挥作用,作为院长,我觉得要在精神和生活上对他们多一些关心和理解。譬如他们自己组织的沙龙、暑期学校,我都会参与其中,有时候我也会去做一次讲座,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看到他们取得成绩的时候,要及时鼓励,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还要讲求公平,要把年轻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调动起来,用人要用到他的长处,理解、了解他们的诉求。
对我自己的学生,我的要求是比较严苛的,要求他们必须更加优秀。我希望学生能“回归校园,热爱文化”,不要太功利、太自我。学生要多去图书馆、多去教室,多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采访终,饮茶毕,余香不散。在黄建忠教授身上,我们始终能感受到一种为了事业不懈奋斗的拼劲,其背后的支撑是实力、责任、奉献。相信在充满正能量和战斗力的队伍的努力下,我们定将看到学院和学校事业蒸蒸日上的崭新局面。

返回原图
/